精彩回顾 | CIBM生物计量大会暨生物标准技术交流会 专题三:生物资源与生态安全
2023年11月7日下午,由中国标准化协会生物资源与设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华方研究员、副秘书长张雷和副秘书长徐绍坤副总裁共同召集举办的“生物资源与生态安全”专题会正式开始。
首先,华侨大学医学院微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宫澜教授作《肠道菌群移植及临床样本库的建设和监管》报告,介绍了肠道菌群的研究背景、产业规模以及在医疗健康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疾病的关联以及干预方式;结合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具体讲解了肠道菌群移植和肠道微生态医学研究中涉及的临床样本库的建设和监管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宫澜教授强调标准化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这不仅有助于研究成果应用,还能更好促进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宫澜教授《肠道菌群移植及临床样本库的建设和监管》
接下来,首都医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李义庭教授作《科技伦理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报告,从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典型案例引出“科技伦理”概念;接着解读了我国国家科技伦理治理颁发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李义庭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在科研和创新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伦理先行、权责明确和科技向善的原则,确保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相一致。
李义庭教授《科技伦理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第三位讲者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皮肤组织与重建技术分会秘书长李一佳博士,在《浅谈中国人源性材料利用的伦理问题与监管路径》中,他介绍了人源性材料相关的国内外监管要求,对从原材料获取途径及伦理规范、临床应用的法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解析。
李一佳博士《浅谈中国人源性材料利用的伦理问题与监管路径》
接下来,来自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吕超教授给出《生物医用材料老化早期荧光检测及其使用寿命预测》报告,报告提到生物医用聚合物材料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在生物医用聚合物材料老化早期对其老化行为进行鉴别及监测,吕超教授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多维度的聚合物材料老化早期的荧光识别及成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传统红外光谱方法大大提前了老化检出时间,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为材料老化的早期检测及过程监测提供新思路,也为材料寿命预测提供了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石铁流教授在《全球主要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中介绍了全球主要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研究,通过对PLM-ARG与其他各种预测方法的对比,发现各个城市具有一致的核心病原微生物,与此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未知的耐药性基因。
石铁流教授《全球主要城市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主任魏强研究员在《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与标准化应用》中对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现状与进展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表示以标准化的手段,促进和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质量,在确保国家生物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更加有力的支撑病原微生物资源在疾病防控、科研教学、药物研发等基础保障作用,对于实现国家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接着,原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劲松研究员作《生物气溶胶技术标准化与标准物质》报告,重点讲述了生物气溶胶采样盒检测技术、生物气溶胶采样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同时提出采样技术中应用标准物质对采样技术和仪器装备测试评价的重要性,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生物气溶胶采样技术和监测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生物气溶胶相关标准的发展现状,并将近些年所达成的成果向大家做了简要介绍。
李劲松教授,《生物气溶胶技术标准化与标准物质》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的张玲博士在《微生物气溶胶细菌活性快速准确检测技术研究》中对微生物气溶胶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快检方法的研究方法、发现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得出快检方法相对于经典的六级安德森检测方法的优点,这些研究对于如何防控空气传播性疾病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玲博士《微生物气溶胶细菌活性快速准确检测技术研究》
圆桌论坛:话生物资源标准的发展趋势
在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徐绍坤副秘书长邀请多位到场嘉宾就生物资源标准的发展趋势进行精彩的对话和讨论:
中国标准化协会生物资源与设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晶教授表示生物资源的标准化问题是中国社会资源标准化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点。在制定标准时,需要关注标准的需求和应用商业的安全性,共性标准的制定更加重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贾卫华教授总结了生物样本库领域的发展现状,强调了从业者需要深度思考如何从临床和生物医药领域提炼需求并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同时,她也提出了生物样本库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与政策相结合,推动标准化和应用的发展。
华侨大学医学院宫澜教授建议中国标准化生物资源与设施专业委员会应该组织国家高水平的实验室,制定样本保藏标准,从数据和实验扎扎实实做起”。
围绕生物资源和设施的标准化,华东师范大学石铁流教授建议可以从数字化的角度,比如序列保存等,进行标准化思考;因为样本的保存液和测序平台不同,会导致微生物鉴定有所不同,可以考虑从微生物测序方面组织标准化工作。
原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吕京研究员强调了标准在生物领域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超复杂系统,其标准制定需要更加谨慎,需要掌握其规律,因为一旦标准出现问题,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影响。此外,他也提到在制定生物领域标准时,要注重真实科学问题,因为生物领域中存在很多未知领域和不确定性,所以需要通过更好的标准化工具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迅教授表示,生物样本库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确保样本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保证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在干细胞研究、临床与社区样本使用等方面,也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解决普遍存在的差距和技术问题,促进技术板块发展,提高遗传分析等方面的准确性。
中国标准化协会生物资源与设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华方教授表示,生物资源领域快速发展,但样本质量和利用情况堪忧,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亟待加强,为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团体标准发展和企业广泛参与是关键所在。
唐颐控股(深圳)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曹毓林在会上也建议中国标准化协会生物资源与设施专业委员会的有关工作既要着眼顶层规划,也要从小处入手,比如统一行业用语,在统一术语的前提下对生物资源与设施可以进行科学的分类;另外还要让相关领域真正的技术专家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做出实效性更强的标准,满足生物资源保藏与利用的真正需求。
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生物资源与生态安全专题第一天的会议内容圆满结束,与会嘉宾充分探讨了生物资源与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进展以及未来规划,相信每一位参会者都受益匪浅。让我们共同期待生物资源与生态安全的第二天精彩内容。